提醒自己要容纳人才

很多小公司,为什么做不大,有个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,就是,容纳不了高智商的人,因为是小公司,原始团队成员智商都一般,思路都是常规化的,来一个高智商人才,他的突破性思维和非常规思路,原始团队很难理解,然后是排斥,这时候就取决于创始人的理解力洞察力和胸怀了,可惜呢,99% 的创始人都不是大才,自己都理解不了,最后就跟三国一样,各路人才从中小诸侯团队离开,汇聚到魏蜀吴,所以顶级大厂能搜罗人才是有道理的。

小公司的人才绞杀机制往往藏在基因里。初创团队的平均智商像无形的玻璃天花板,当外来者IQ超过阈值,沟通成本就会指数级暴增。普通员工需要三小时消化的方案,高智商人才三分钟就能推演出结果,这种思维带宽的代差直接引发集体防御反应——不是听不懂,而是本能地拒绝理解。

创始人认知瓶颈是最致命的过滤器。多数创业者自己就是团队智商上限,他们判断人才的标尺本质是”能理解我”而非”超越我”。当高智商下属用二阶思维破局时,老板往往在第四步就跟不上节奏,反而觉得对方故作高深。这种认知代沟会演变成权力绞杀——与其留着看不懂的威胁,不如赶走求个心安。

小公司的人才筛选机制天然逆向淘汰。面试时强调”价值观契合”,实质是寻找思维同频的复读机;强调”执行力强”,本质需要不带质疑的螺丝钉。这种环境里,真正有突破性思维的人会在三个月内触达系统排斥阈值——要么自我阉割降频沟通,要么被贴上”不接地气”的标签扫地出门。

组织架构的局限性加速人才蒸发。小公司扁平化管理看似高效,实则是智商压制的最佳温床。高智商人才需要的资源调度权限、容错空间、决策参与度,在小公司的草台班子里永远得不到满足。当聪明人发现自己的方案要经过五层平庸者稀释才能落地时,出走就成了必然选择。

大厂的人才虹吸系统恰恰相反。它们用精密的分层机制消化智商差——战略层容纳天马行空,执行层只要精准落地;用容错基金喂养创新试错,用数据闭环验证天才构想;更重要的是建立”智力不敏感”的晋升通道,让不同维度的聪明人都能找到生态位。这种系统化的人才养殖技术,是小作坊永远学不会的。

小公司突破困局的关键在创始人自我革命。要么像马斯克粗暴提升团队智商门槛——SpaceX早期开除任何无法通过三重逻辑拷问的员工;专门设蓝军部队对抗集体思维。可惜多数老板既没能力做人才大清洗,又舍不得打破自己搭建的草台班子,最终困死在平庸者构筑的认知茧房里。

这场智力战争的终局早已注定。当小公司老板在酒桌上吹嘘”兄弟义气”时,大厂HR正在用机器学习算法筛查潜在天才;当前员工在朋友圈吐槽”老板土鳖”时,前同事正在参与改变行业规则的项目。人才流动的本质是智力的自然选择,而商业世界的魏蜀吴,永远诞生在能供养顶级大脑的生态系统里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